这是描述信息
搜索

总务处"四个一"活动征文之六: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

——读《活着》有感

作者:侯玉婷

日期:2024-11-04 13:23:08

概要:

    《活着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命途多舛,他从原先地主家的少爷失去了家产、经历了战火,命运教会了他珍惜亲人、珍视生活、珍爱生命,却一个接一个地送走了他挚爱的亲人们,偏偏让他活着,让他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。面对命运的捉弄他无奈但也接受,这份无奈和坦然我想便是生命的坚韧吧。

    福贵的母亲在的时候常说:人只要活的高兴,穷也不怕;充军时老全曾说:老子死也要活着;家珍生病时说:我不想死,我想每天都看到你们;福贵说:我还是不想死的。就像余华在序言中所说:“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。”冯唐在《了不起》这本书中发表他的观点,认为人活着还要有一些精神、原则和风骨,他的观点若是放在当下我认为无可厚非,可是结合福贵当时的年代和生存环境,能活下来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了。

    一个没有遭遇挫折的人,是无法感受真正幸福的。就如书中提到的“福贵喜欢回想过去,喜欢讲述自己,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,又能如此精彩的讲述,似乎这样一来,他就可以一次次的重度此生”,可在我看来像福贵这么痛苦的一生,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重度呢。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常想一二”,也许正是因为困苦中夹杂着的那一二点甜吧:是盼着家珍回来一家人凑成五个角时的希望;是充军时,边和老全、春生用扒回的胶鞋煮米饭,边看着别人光脚在冬天里一走一跳时的嬉笑;是好不容易回到家后躺在床上,听风吹动屋顶的茅草,看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,心里的踏实和暖和;是第一次将凤霞送人后背回家时,笃定的“就算全家饿死也不送走凤霞”的决心;是人民公社吃不上饭时,一家四口围坐桌前喝的这辈子最香的米粥;是有庆在运动会上获得第一名时的骄傲;是凤霞出嫁时的心安等等。但不论是什么,换做以前的二流子福贵,定是无法体会的幸福。那时的福贵跟个二世祖似的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整天有气无力、只知道吃喝嫖赌混日子,浑浑噩噩、打发度日,即便身边有着包容疼爱他的老娘、美丽贤惠的家珍、可爱懂事的凤霞他也视若无睹,但是如今经历了这么多苦难的福贵确是能感受幸福的真谛了。

    通过福贵,我看到:命运的车轮不断前行,我们随时可能遭到无情的碾压,生活很难,但活着就有意义,活着是一件既简单又不那么简单的事,活着本身就是目的。就像一列公交车,即便乘客都已下车,即便再没有一个上车的乘客,它也要安稳的驶向终点。我想,福贵是不幸的,一辈子太过凄苦,但他又是幸运的,命运的残忍没有击破他的坚韧,反而用勇气和美好的回忆支撑他在这个世上顽强活着。曾看到这样一段话:“如果你抑郁,说明你活在过去;如果你焦虑,说明你活在未来;如果你平静,说明你活在当下。”如今赶着牛耕地的福贵乐观、平静,虽时常回忆过去,但定是活在当下了。

    我平日不太爱看这样太过悲伤的故事,总觉得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,各自都有各自的修行,为什么还要用别人的故事让自己烦闷呢。我也不提倡追求和赞美苦难,就像人们去庙里祈福,只会许愿家人平安顺遂、万事如意,从不会祈求苦难降临,就如余华说的磨练意志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。重读《活着》,我仍然会因为故事内容伤感落泪,心里像是压着一块大石头似的喘不过气,忍不住感慨命运太苦,也会因为福贵从开始的无奈到最后的平静坦然而震撼。我安慰自己福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福贵只是个故事而已。

    现实中幸福的千篇一律,不幸的各不相同,不论我们知道或是不知道,各自的故事都在日月更替着上演;命运不会管你是否准备好,悲喜也不会单为你准备,例如:诚信奶奶陈金英,53岁时创办了羽绒服厂,十年前因市场波动她欠下巨债,为了偿还债务,80岁的她卖了厂子和房子,然而祸不单行,他又接连遭受老伴儿、儿子相继去世的的重重打击,通过十年风雨无阻的出摊卖羽绒服,90岁的她终于还清了欠款,被评为“全国十大守信人物”;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廖智,作为一名母亲她失去了自己的女儿,作为一名舞者她失去了自己的双腿,但他没有被命运击倒,坚持着舞蹈梦;还有成都女警蒋敏,在汶川地震中痛失十位亲人,却仍然坚守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。这些鲜活的生命在这样不幸的命运面前是坚强的、是坚韧不拔的,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要做的,只有直面人生、迎难而上、不被打倒,只要生机不灭,终有抬头的日子,让我们遭受的苦难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,那些打不死我的,终究使我强大。

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
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。
Copyright © 2014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.苏ICP备14022341号-1 中企动力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