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总务处"四个一"活动征文之七:面对生活挑战的成长启示录
——读《活着》有感
作者:王晓一
概要:
一、《活着》成长与挑战的共鸣
(一)三次身份视角下的感悟
1.高考学子的视角:初读《活着》
初读《活着》是刚参加完高考的那个暑假,那时读完“福贵的一生”,我哽咽了,心情沉闷。想到备战高考期间饱受各种摧残与打压,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学不下去的想法。然而,反观福贵的一生,他虽经历了生离死别和世间沧桑,但仍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活着。
那时,更多关注的是故事的跌宕起伏、人物的情感变化,对深层次的主题理解尚浅。然而,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直接感知,为我提供了不同于课本知识的另一种视角,教会我不应自怨自艾,要坚强的面对生活。
2.大学新生的视角:再读《活着》
再读《活着》是在大学,我从一名高考学子转变成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,再看看面对生活的压榨、社会的变动、家人一个个逝去的打压下,依旧没有倒下的福贵,心情仍旧沉闷地说不出话,但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。
随着身份的转变,我对《活着》的理解也有了更深的层次。此时的阅读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解,更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灵魂触动。大学生活让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、更多元的文化以及更复杂的人际关系,这些经历使我们对书中描绘的生活有了更深切的感受。《活着》不仅教会了我珍惜眼前的幸福,也引导我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,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。就如我初学泰语专业时,虽然看过一些泰国的影视作品,但是真正学起来还是十分困难,读不会、看不懂,一次次想放弃学习选择其他的专业。然而,对比福贵的一生,自己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简直是九牛一毛。通过再读《活着》,我开始学会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找到平衡,不仅关注个人发展,也学会了如何以更成熟的态度去理解和接纳身边的人,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。
3.高校职工的视角:三读《活着》
第三次读《活着》,是步入工作后,以高校职工的视角。这次我几乎不敢打开书,不敢再看一次福贵那历经磨难的一生。然而,再一次读完这本书,内心逐渐释怀了,我思考着,我们为什么活着?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?就像书中所说,我们生而为人,活这一辈子争的到底是什么呢?是风光无量吗?还是光宗耀祖呢?可能都不是吧!我见证了那些曾经风光过的人,他们到头来连命都丢了,而我也仅仅靠着家产风光了没多久,后面的日子是越来越落魄,可是我还活着。
反观自己自从工作后,情绪特别容易急躁。作为总务处后勤一员,负责的工作纷繁复杂。遇到点小事,就影响一天的情绪;感受到一点压力,就把自己变得不堪重负;遇到一点挫折,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,前途迷茫等等。看完《活着》,我想了许久,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经历,若是对比福贵的一生,根本不值得一提。我学会慢慢和自己和解,允许自己的迟钝和平庸,坦然面对生活与工作上的不顺心和挫折,停止和别人的暗自比较,学会知足,苦中作乐。
二、《活着》中的智慧与意义
(一)生存与希望:面对生活的挑战
《活着》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生存的智慧。生活的挑战和生存的希望在福贵的一生中,体现的淋漓尽致,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阔少爷,到因赌博而倾家荡产,再到经历亲人相继离世,最终只剩下自己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,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苦难与挑战。面对生活的挑战,福贵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尽管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,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。在逆境中,福贵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一切,无论是微小的幸福还是简单的快乐,都成为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动力。这种生存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。
希望的力量与坚持则贯穿于福贵的人生旅程之中。这种希望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是对人性光辉的坚信,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态度。在与命运的抗争中,福贵不断寻找希望的火花,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他也能保持一颗充满希望的心,相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,总有一线生机等待着他去发现和把握。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,面对生活的挑战,生存的坚韧与希望的力量是相互依存、相辅相成的,只有两者并存,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,最终实现自我超越。
(二)亲情与责任:家庭纽带的力量
家庭亲情是《活着》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。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,不仅为个体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保障,更是在情感、教育、价值观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福贵与家珍、凤霞等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,以及他们在困难时期相互扶持、共同面对生活的态度,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,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,只要心中有爱、有希望,就能够战胜一切。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命运交织,生动展现了家庭纽带在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性与力量,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亲情的珍贵与责任的承担,在现代社会中,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和复杂,我们都应该珍视家庭亲情,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。
(三)死亡与生命:生命的意义与价值
福贵的故事提醒我们,生命不仅仅在于其长度,更在于其宽度与深度。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之后,福贵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,这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。通过《活着》,我们可以思考,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,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我价值,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。这是对生命的深刻探索,也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,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,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,勇敢地追求幸福与自由。
《活着》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不易,也让我们学会了在苦难中寻找希望、在困境中坚持信念。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,但只要我们能够像福贵一样坚韧不拔、珍视家庭亲情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,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反思历史、珍惜现在、展望未来,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三、《活着》给予的价值
通过多次阅读《活着》,我们可以不断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者意图,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对话,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生活阶段、心理状态和经验积累中获得新的感悟。初次阅读时,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情感体验;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,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社会批判,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每一次重读都能激发我们的思考,促使我们反思自身与周围世界的联系,从而在精神层面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。因此,《活着》的多重阅读价值在于其不断深化的启示,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,持续探索生命的意义,并从中汲取力量,以更加坚定和智慧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
通过福贵的故事,我们看到了他在逆境中不断学习、适应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。这一过程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,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。它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潜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价值,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,也不应忘记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性。相信,在三次阅读《活着》的感悟下,福贵的生命奋斗精神将一直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勤奋努力,我也将继续发扬自身踏实肯干、勤学好思的风格,继续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,为考取相关翻译证书做好准备。同时,要借鉴同事们的相关工作经验,不断完善工作思路,让工作有成绩、有亮点,更好地履行职责、不负众望,更好地做好总务人的工作。以校为家,不负热爱!
参考文献
[1]金彦.余华作品《活着》中福贵人物形象分析[J].新楚文化,2024,(17):39-41.
[2]苏悦.重复叙事下的苦难与温情——《活着》和《许三观卖血记》的生命哲学[J].今古文创,2024,(20):10-12.
[3]汪生鸿.以余华小说《活着》解读生命的韧性与人的悲剧存在[J].嘉应文学,2023,(24):75-77.
[4]汪恒江.为活着而活着——余华小说《活着》赏析[J].名作欣赏,2023,(36):100-102.
[5]李慧雨.苦难中的救赎——《活着》生命哲学探究[J].今古文创,2023,(37):7-9.
[6] 卢泳秀.余华长篇小说《活着》的经典化研究[D].曲阜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