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疾控科普】基孔肯雅热来袭!如何防?
概要:
基孔肯雅热来袭!如何防?
近日,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报,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,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。我国截止至7月26日,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病例,除佛山外,病例还分布在广州、中山、珠海等地区。北京偶有境外输入病例。基孔肯雅热属于蚊媒传播疾病,是可防可控的,公众不必恐慌。
认识基孔肯雅热:
不只是“登革热兄弟”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,新生儿、65岁以上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是其高危人群。目前无特效药和疫苗,治疗以退热镇痛等对症支持为主。
其核心症状呈“三重攻击”模式:
高热:体温迅速升至39℃以上,持续1-7天,部分患者会出现“双峰热”(退热后再次发热);
关节疼痛:主要累及手腕、手指、脚踝等小关节,部分患者疼痛持续数月,少数可达数年;
皮疹:发病2-5天后,80%患者四肢、手掌或面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,伴瘙痒。
与登革热的区别在于: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更短(1-12天,通常为3-7天),传播速度快2-3倍,且疼痛集中于小关节。
传播机制:
蚊子是唯一“罪魁祸首”
该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(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),没有人传人迹象。
埃及伊蚊
白纹伊蚊
伊蚊有两大特点需警惕:
1. 偏好小型洁净积水:在室内花瓶、花盆托盘、树洞、废弃容器等清水中繁殖;
2. 昼行性叮咬: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(约早6-8点、晚5-7点)。
科学预防:
三步切断传播链
1. 环境清理:无水则无蚊
室内:每周清洗水生植物容器并换水,倒置花盆托盘,清理空调积水盒等;
室外:填平树洞洼地,遮盖或丢弃轮胎、瓶罐等容器,疏通排水沟。
2. 个人防护:隔绝叮咬风险
居家:安装纱窗纱门,睡眠时挂蚊帐,适时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灭蚊装置;
外出:穿浅色长袖衣裤,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的驱蚊剂(每4小时补涂);
避高峰:减少蚊虫活跃时段(清晨/黄昏)在树丛、草丛、凉亭逗留。
3. 做好健康监测
出发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的蚊媒传染病流行情况,做好个人防护;
归来后留意自身健康状况,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,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。
预防基孔肯雅热
从今日翻盆倒罐开始
防控三字诀要牢记:
倒积水、清容器,蚊无家;
穿长袖、喷驱蚊,护全家;
有症状、诉旅史,早排查。